菏泽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

    段微晓;张同胜;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新境遇,亟需创新话语内容、转换话语叙事方式、提升话语传播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形成的文化土壤,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激发人民群众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主动意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事实与价值优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以形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语境等路径,有助于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025年04期 v.47;No.21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经济研究

  • 进出口贸易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柳晓明;吴滢;孔祥腾;

    为研究进出口贸易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基于2008—202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该区域的城乡融合水平,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进出口贸易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经过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检验后依然稳定可靠,证实进出口贸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进出口贸易能显著推进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对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存在阻碍作用,对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效应不足;(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可以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劳动力转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效益这四种方式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具有差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策略,通过加强政策导向、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推动形成进出口贸易新业态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2025年04期 v.47;No.213 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管理学研究

  • 景区社会责任行为对游客忠诚行为的影响——基于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陈刚;蒋汉卿;

    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以甘肃省兰州野生动物园为调研地,探析景区社会责任行为对游客忠诚行为的影响,并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行研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分析455名景区游客反馈的数据后发现:景区社会责任行为正向影响游客忠诚行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景区社会责任行为与游客忠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景区社会责任行为与游客忠诚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2025年04期 v.47;No.213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指向

    尹雷;王志超;

    人文经济学命题的提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洞见与指引。分析人文经济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指向,既有助于人文经济学研究畛域的拓展,也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的提质提效有所裨益。从乡村振兴的人文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与文化的互化以及地方性知识的观照入手,可深描人文经济学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呈现。在此基础上,推动人文经济学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应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历史思维,重视实践研究。

    2025年04期 v.47;No.213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文化“双创”赋能菏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孟幻;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双创”工作赋能菏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能提升乡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能形成共富文化,实现共同富裕;能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内在逻辑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深度、广度上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双创”赋能菏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包括多维度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产业融合与品牌打造;加强人才培育与组织建设;强化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等。

    2025年04期 v.47;No.213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水浒文化研究

  • 苦其不足:水浒人物绰号之“病”字新论

    刘金润;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各有独特绰号,其中“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勇皆以“病”为称。关于“病”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或释为并、或释为赛、或释为面黄,然各有其不甚合理之处。基于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病”有因三位英雄所处艰难、困窘境遇引申出“苦其不足”之义。

    2025年04期 v.47;No.213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山东快书《武松传》与“武十回”关系研究

    吕岩;张勇风;

    山东快书最早以说武松故事发家,被称为“武老二”,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通过对山东快书《武松传》和《水浒传》“武十回”进行比较研究,可理清山东快书武松题材与小说在叙事内容、人物塑造及主题建构之间的异同,明确山东快书的曲目来源,为研究曲艺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提供重要范例。

    2025年04期 v.47;No.213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文学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影视作品中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程娟娟;

    影视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中国形象、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中国影视作品以跃动的光影记录改革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革命中国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呈现文化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文化发展新动能。展望未来,中国影视创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有效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张力,呈现更为多元的国家形象,构建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和理论话语。

    2025年04期 v.47;No.213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廉洁文化育人视域下范希正形象文艺剧本创作实践

    王建;孙琳;

    在廉洁文化育人视域下,菏泽学院范希正廉洁文化形象剧本创作团队将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与社会思政大课堂有机结合,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象的文学刻画,以传统地方戏曲枣梆形式创作了戏曲剧本。剧本分九场,以上任、救灾、拒惑、明志等情节,联结古今,力争讲好传统历史人物的现代廉政故事,把范希正廉洁文化精神与地域发展理念升华到普遍意义的高度,实现了一定的思政效果,为同类研究与文艺创作积累了经验。

    2025年04期 v.47;No.213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教育教学研究

  • 立德树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党建育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

    王峰;

    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使命。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探索党建育人创新路径,已成为推动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当前,民办高校党建对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引领不足,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被教育主体的时代特征对传统的育人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民办高校需以管理机制创新为驱动,强化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同时,从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制度建设、实践教学创新等维度精准发力,探索党建育人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7;No.213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两创”视域下菏泽地方戏枣梆的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李霜;韩丕国;李梦华;

    枣梆是菏泽最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枣梆在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变革。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菏泽学院等为代表的高校在“两创”理念的指引下,设立戏曲表演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师资力量不足与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两创”理念,为进一步提升枣梆教学质量,助力枣梆传承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对接市场需求和文化传承,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2025年04期 v.47;No.213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教育硕士教师信念生成的知识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陈举;

    教师信念是教师对职业属性的价值认知,影响着教育硕士“何以为师”的知识建构维度。基于教育硕士“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可从“系统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学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知识”三个维度,梳理教育硕士教师信念生成的知识逻辑。然而,囿于当前教育硕士培养“学科知识边界化”“教育知识理论化”以及“实践知识程式化”的问题,教育硕士教师信念的生成遭遇“知识匮乏”的现实困境。为此,应以跨学科知识设置培养课程,拓宽教育硕士从教知识视野;突出科目教学知识指导作用,提升教育硕士从教知识自信;以实践性知识指导实习实践,提高教育硕士从教知识能力。

    2025年04期 v.47;No.213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新时代好青年“敢担当”精神培育的逻辑路向、目标导向与方法指向

    于文豪;

    新时代好青年“敢担当”精神的培育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继承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体现理论、文化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目标导向涵盖家国情怀、崇德修身与创新精神,分别从思想、道德与实践层面为担当精神的培育指明方向,助力青年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方法指向上,通过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念根基,加强实践历练提升能力素养,优化社会环境厚植文化氛围,全方位促进新时代好青年“敢担当”精神的养成,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2025年04期 v.47;No.213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视角

    张娟林;俞冰;

    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设计是教学理论研究的难题,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但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仍存在核心素养导向不明晰、忽视学科知识的逻辑关联及学习目标设计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研究基于素养导向、学科知识整合与情境化任务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设计的价值取向,进而剖析出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维层次理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建构的指导作用,以期为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7;No.213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艺术研究

  • “双创”背景下菏泽山东梆子创新路径探索

    杨永蕾;

    在“双创”背景下,山东梆子在菏泽的传承面临市场需求减少、人才不足、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文化审美冲突等困境。为此需要从文化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引领、品牌建设与推广、资金投入与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入手,总结菏泽山东梆子在这些方面的实施成效以及待改进方向,并设计菏泽山东梆子具体创新路径,包括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网络传播与推广等。实践表明,这些策略路径可以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塑造地域文化品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47;No.213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口述史视域下菏泽曲艺的价值与文旅发展路径

    李海威;

    菏泽曲艺口述史通过艺人访谈、记忆采集与多维叙事整理而形成,是鲁西南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菏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标识,融合菏泽方言韵律、黄河流域特有节奏与牡丹意象等内涵,以及活态动态性和叙事功能等特征,在历史记忆、艺术审美、民俗基因、现代文旅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口述史视域下,发现菏泽曲艺口述史研究在展示模式、研究视角、当下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局限,可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研学旅游创新、跨文化交流、文化产品开发、数字化建档等文旅发展路径推动菏泽曲艺口述史实现创造性转化与活化新生,对同类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47;No.213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中葡瓷器的跨文化交流研究:符号、瓷路与文明互鉴

    张颀;张凌云;

    文化交融与互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期现象,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动能,成为连接世界各国及民族、促进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中葡瓷器交流历史悠久,自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开启交流,贸易网络不断扩展。立足跨文化视角,梳理中葡瓷器交流历史脉络,发现传入葡萄牙的中国瓷器图案、色彩、造型等符号承载文化符号、文化互动、社会身份等多元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交流中被重新诠释和接纳。中葡瓷器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具有深远启示。

    2025年04期 v.47;No.213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