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S1, v.35 75-76
叙事理论视阈下《在酒楼上》叙事者的不可靠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3.s1.064
| 510 | 1 | 46 |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摘要: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参考文献
[1][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基本信息:
DOI:10.16393/j.cnki.37-1436/z.2013.s1.064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用信息:
[1]刘庆山.叙事理论视阈下《在酒楼上》叙事者的不可靠性[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S1):75-76.DOI:10.16393/j.cnki.37-1436/z.2013.s1.06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