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旨传忠义——神意叙事中的《水浒传》主题On Loyalty——The Theme of The Water Margin in the Divine Narrative
王守亮
摘要(Abstract):
《水浒传》的神意叙事关乎其忠义主题表现。首先,以核心人物宋江而言,小说不仅从世间凡人的层面刻画了他的忠义性格,还从上界星主亦即神的层面,塑造宋江以忠义炼魔修心、殉道成仁的形象。其次,九天玄女以忠义教诲宋江并及其他好汉。玄女形象使忠义表现为不可违逆的天之意志,从而忠义具有了宗教信仰色彩。最后,《水浒传》以罡煞神话结构全书,所写乃以天罡地煞亦即梁山好汉为主人公,以忠义炼魔修心的宗教考验故事。要而言之,《水浒传》的神意叙事隐括全书,发挥了形而上的艺术功能,其大旨则在忠义;《水浒传》应出于作家独立编撰,并有一定的神话小说意味。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神意叙事;主题;忠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守亮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7.04.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贽.忠义水浒传序[G]//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 [2]杜贵晨.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M].济南:齐鲁书社,2008.
- [3]M·李普曼.当代美学[C].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 (1)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论及《水浒传》第四十二回九天玄女授书赠言,提出“神意叙述”之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70页)。本文借鉴此说,将《水浒传》笔涉神怪的人物、情节与其相关结构概称为“神意叙事”。
- (2)参见:凌左义《从〈水浒〉的结构看〈水浒〉的主题——二论忠义是〈水浒〉的主题》(《九江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李庆西《〈水浒〉之主题思维方法辨略——兼说“起义说”与“市民说”》(《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之第九部分。
- (3)第十八回、第七十一回、第八十五回中3次提到“星魁”,其义如“星主”,都指宋江。第二十一回回前诗说“替天行道呼保义,上应玉府天魁星”,第七十一回石碣天文有“天魁星呼保义宋江”,也都是对宋江星主身份的称谓。
- (4)本文有关《水浒传》引文与明清评点者评语,均据李永祜先生点校《水浒传》,中华书局,1998年版。
- (5)“与国家出力”首见于第五十五回彭玘劝降凌振,云:“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第八十一回燕青面见徽宗,亦谓“宋江这伙……只是早望招安,愿与国家出力”。这两处实为宋江思想之表达。第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二、八十三、九十六回中,宋江均有“与国家出力”之说。这都表现了宋江领受玄女法旨后自觉、明确的忠义思想。
- (6)第四十二回写玄女叮嘱宋江,三卷天书“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显然,天机星吴用乃是玄女通过宋江间接点化、指引的。
- (7)第七十一回写天降石碣的情节,评点者行批:“这是公孙胜妖法”,“这是吴用诡计”,“贼,贼!只好瞒那厮。”回末伪托李卓吾评语:“梁山泊如李逵、武松、鲁智深那一班,都是莽男子汉,不以鬼神之事愚弄他,如何得他死心塌地?妙哉,吴用石碣天文之计,真是神出鬼没,不由他众人不同心一意也。”
- (8)应当说明的是,此说之出大约并非评点者不能衡文,很可能是被他个人对宋江、吴用等人物的恶劣印象所左右,结果就有意忽视作品结构的实际了。例如,第五十五回回末李和尚评云:“吾尝谓他(按:宋江)假道学、真强盗,这六个字,实录也。”容与堂本《水浒传》卷首《梁山一百单八人优劣》,对宋江、吴用评价都很低,由此可见其中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