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莽汉审美”的发展与李逵形象演变The Development of Barbarian Aesthe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Li Kui's Image
董国炎
摘要(Abstract):
宋元时代中国通俗文艺中兴起“莽汉审美”,众多出身下层的莽汉英雄以鲁莽勇猛的姿态登上文艺舞台,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莽汉审美兴起的深层原因缘于豪门世族政治衰亡、平民地位上升。莽汉审美的发展演变波折起伏,其早期凶悍狠辣夸饰的审美风格逐渐受到矫正,诙谐调侃的审美风格兴起。莽汉审美受到正统观念压抑,三国和五代史故事的早期风格被矫正或者封杀。后起的水浒及李逵故事尚未矫正凶悍狠辣风格,就与已经发达的出版业遭遇并出现所谓小说“定本”。而中国说唱文艺和戏曲等众多文艺部类基本没有“定本”意识,不断创新演变,水浒和李逵故事尤其如此。有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艺各部类关联互动关系缺乏了解,孤立静止地看待水浒文化与李逵形象,根据小说“定本”彻底否定李逵,把中国文化定性为暴力文化与黑帮文化。这些学者应当开阔研究视野,改进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KeyWords): 莽汉审美;早期弊端;矫正趋势;李逵形象;演变历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说书通史”(20ZD24)
作者(Author): 董国炎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2.03.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622、944.
- [3]葛洪.抱朴子外篇全译[M].庞月光,译.北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50.
- [4][23]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278、967.
- [5][6][7][8][12]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M]//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18、24、25、13.
- [9] 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M]// 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
- [10][11] 汉史平话[M]//新编五代史平话.北京: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161、166.
- [13][22][24]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李永祜,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116、364、483.
- [14] [15]阎凤梧,康金声.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996、521.
- [16] 马钰述,王颐中记.丹阳真人语录[M]//正统道藏·太玄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706.
- [17]黄裳.榆下说书[M].北京:三联书店,1982:1.
- [18] 大宋宣和遗事[M]//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47.
- [19]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M]//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23.
- [20]胡适.水浒传考证[M]//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80:25.
- [21]孙楷第.夷坚志与水浒传[M]//孙楷第.沧州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23.
- [25]王少堂,扬州评话研究组.宋江[M].孙龙父,陈达祚,整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1337.
- [26]郭沫若.《孔雀胆》的润色[M]//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75.
- ①水浒人物研究特别是李逵形象研究是近些年研究热点,参与研究的著名学者与青年才俊很多。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暴力文化与黑帮文化,李逵是其典型代表。这类著述已经出版很多,如刘再复《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无斋主人《黑话水浒——梁山的黑帮岁月与江湖法则》,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十年砍柴《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韩立勇《宋江是怎么当上老大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郭帅《揭秘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沈阳出版社,2018年;辛可《逼下梁山》,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仓土《李逵日记》,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年,等等。因为《水浒传》李逵有具体故事和生动形象,上述否定李逵的观点影响很大。古代小说研究界很多人不赞同上述观点和研究方法,认为应当深入历史文化与文艺思潮研究,深入挖掘水浒文化演变线索及规律,为此曾举办过多次会议。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院是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4月14-16日,菏泽学院水浒研究院与山东水浒学会举办高端论坛,复旦大学黄霖、福建师大齐裕焜、《明清小说研究》萧相恺、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南开大学宁稼雨、新疆师范大学胥惠民、山东师大杜贵晨、山东大学王平、扬州大学董国炎等人集中讨论《水浒传》文化价值和人物性质,认为李逵形象研究已经成为水浒研究一个“死结”,须要作为典型深入解析。笔者认为 “莽汉审美”研究是理解文艺思潮发展与李逵形象演变的决定性深层原因。水浒小说文本发展过程中,戏曲与说唱文艺发展演变中,李逵形象不断变化提高,受到各类艺人和文人长期修改加工。这个艺术形象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进步是同步进行的。
- ②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怀林《水浒传一百单八人优劣》;第188页《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回评》;第206页李贽《忠义水浒全书发凡》;第284页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第290页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回评》等文。
- ③见董国炎《论水浒文化两重矛盾碰撞与起伏式传承》,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 ④⑤参见董国炎《论〈水浒传〉对〈五代史平话〉的承袭》,载于《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1期。
- ⑥参见董国炎.论元杂剧黑旋风戏多数不是水浒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9(6):62-68.
- ⑦见黄霖《论〈金瓶梅词话〉的“镶嵌”》,载《文艺研究》2016年第4期;《〈金瓶梅词话〉镶嵌〈水浒〉三题》,载《学术研究》2020第5期。
- ⑧京剧水浒戏的名称,常与元明水浒戏名称不同,内容则比较接近。《丁甲山》相当于《李逵负荆》。也产生新编之作如《清风寨》又叫《嫁李逵》,曾经是最受欢迎的剧作。
- ⑨1950年代扬州市组织“扬州评话研究组”,整理评话名著。王少堂《宋江》评话在1962年整理完成,当时未能出版,文革后198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署“王少堂口述,扬州评话研究组孙龙父、陈达祚整理。”
- ⑩扬州评话对李俊张顺等江州好汉的描写与《水浒传》小说不同。小说写梁山好汉劫法场之后退到江边,李俊张顺恰好驾船到来。扬州评话改为好汉们提前联络好,吴用统一指挥调动,张顺参加劫法场活动,重点负责联络李逵。
- (11)金头虎贾明是《三侠剑》的书筋人物。小脑瓜赵璧是《施公案》演变的《五女七贞》的书筋人物。小片刀房书安是单田芳《白眉大侠》的书筋人物。此人原是清末《续小五义》中反面人物,细脖子大头,手拿小片刀,喜欢吹牛。单田芳成功地改造发展他成为正面营垒的书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