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张咏在蜀中的诗歌创作On Zhang Yong's Poems Written in Bashu
伍联群
摘要(Abstract):
北宋文人张咏两次入蜀,在蜀中创作了不少的诗歌作品。他用诗歌记录了蜀地的民俗风情,抒写了对友人和家乡的怀念。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张咏"助治"的文学观,也反映出五代余风和巴蜀地域对其诗风的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张咏;蜀地;诗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伍联群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09.04.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张咏著《张乖崖集》,张其凡整理,中华书局2000年版。以下凡引本书,版本皆同,不再注出。
-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九,《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一《田况墓志铭》,《东都事略》卷七○本传。
- ③杨慎编《全蜀艺文志》卷一七,刘琳、王晓波点校,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432页。
- 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一○八:“成都载酒亭画像凡十有七人……杨(扬)雄为主,其徒:宋谏议大夫田锡,参知政事苏易简,直昭文馆陈充直,史馆朱台符,侍御史张及,集贤校理王湜,职方员外张逵,虞部员外李畋,翰林学士彭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2册。以下凡引本书,版本皆同,不再注出。
- ⑤韩琦撰《安阳集》卷五○《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神道碑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凡引本书,版本皆同,不再注出。
- ⑥范镇撰《东斋记事》卷四:“初,蜀人虽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张公咏察其有闻于乡里者,得张及、李畋、张逵,屡召与语民间事,往往延入卧内,从容款曲,故公于民情无不察者,三人之佐也。其后三人皆荐于朝,俱为员外郎,而蜀人自此浸多仕宦也。”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34页。
- ⑦朱子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三:“益不贡士几二十年,学校颓废。公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服,遂延奖加礼,笃勉就举。”江少虞撰《事实类苑》卷五九“知人荐举”:“蜀中士子好古文,不事举业迨十五年,无一预解名者。”《朱子语类》卷一○九:“张乖崖守蜀,有士人亦不应举。乖崖去寻得李畋出來,举送去。”
- ⑧《事实类苑》卷五九“知人荐举”。张咏此篇序文也收录在《张乖崖集》卷八《送进士张及赴举序》。
- ⑨《张乖崖集》卷七,第71页。
- ⑩《张乖崖集》卷九《贺西川贼平表》,第97页。
- 11《张乖崖集》之《张乖崖先生文集序》,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 12《河东集》卷一《应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3田况著《儒林公议》卷上:“张咏……再治蜀,恩威条教,动皆可纪,益人至今谣慕,比户画像祠之,以谓诸葛武侯之后无逮之者。”
- 14张唐英撰《蜀梼杌校笺》卷下,王文才、王炎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以下凡引本书,版本皆同,不再注出。
- 15张咏在《悼蜀四十韵》里言当时的“布政者”因为不能宣淳化,不能以俭约之风矫正蜀地奢侈风俗,从而导致蜀中祸乱发生:“当时布政者,罔思救民瘼。不能宣淳化,移风复俭约。情性非方直,多为声色著。从欲窃虚誉,随性纵贪攫。蚕食生灵肌,作威恣暴虐。佞罔天子听,所利惟剥削。一方忿恨兴,千里攘臂跃。”《张乖崖集》卷二,第7页。
- 16《张乖崖集》卷二《悼蜀四十韵》序。
- 17《安阳集》卷五○《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张公神道碑铭》,第1089册。
- 18《张乖崖集》卷十二《语录》,第131页。
- 19胡仔撰《岧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九“张复之”引《蔡宽夫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以下凡引本书,版本皆同,不再注出。
- 20《剑南诗稿》卷九《正月二日晨出大东门是日府公宴移忠院》:“白发花边醉,何妨似少年。”《观花》:“暮归奚奴负锦囊,路人争看放翁狂。”《二月十六日赏海棠》:“衰翁不减少年狂,走马直与飞蝶竞。”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 21《岧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九。
- 22祝尚书先生认为张咏的古体诗“更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宋代文学探讨集》,第280页。张咏的古体诗颇具劲健之气,他反映蜀中民生疾苦的诗歌均用古体写成。总体上看,张咏近体诗数量多于古体诗,其对近体诗的兴趣应该更大一些。
- 23《张乖崖集》卷八,第88页。
- 24《张乖崖集》附录宋祁《张尚书行状》,第143页。
- 25《张乖崖集》卷首郭森卿《张乖崖先生文集序》,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