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此岸的克利斯朵夫》思想解析Analysis of the Thought of Mu Xin's Christophe on the Shore
杨大忠
摘要(Abstract):
《此岸的克里斯多夫》是木心所写的怀念台湾画家席德进的"理的诤讼"的文章,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在客观评析席德进艺术成就的同时贯穿了木心对西方世界与中国的艺术潮流的科学剖断,从中可见木心极其丰富的艺术思想。此外,木心的处世观、交友之道、价值观在《此岸的克里斯多夫》中也有较为清晰的呈现。木心在感叹席德进英年早逝的同时,对席德进所走的艺术道路的否定亦可看出他对现实艺术环境的不满,这也正是木心最后出走西方探索西方艺术潮流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KeyWords): 《此岸的克里斯多夫》;席德进;木心;思想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大忠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8.06.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木心.温莎墓园日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2]杨希.论飞散视角下木心的创作[J].电影评介,2014(8):89-92.
- [3]杜宝昌,戚锋.席德进绘画作品风格浅析[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8(1):92-95.
- [4]翁祖亮.彩笔未干心犹憾——纪念台湾著名画家席德进[J].美术,1982(4):57-58.
- [5]李颉.木心论[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
- [6]奚松.从青春的歌颂到淡远的山水——谈席德进和他的画[J].雄狮美术,1981(6):33-35.
- 有学者认为木心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中最好的篇目是就是同名小说《温莎墓园日记》,因其“有种迷宫般的复调小说的复杂性,那种对伟大爱情的世纪性的伤悼,在一种极为隐蓄深沉的叙述格调中叹息般地表达出来,令人隐然动衷。”见赵鲲《“安谧地一惊”——再读木心印象》,见《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此种观点与笔者有异,但也可备一说;也有学者认为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中最好的作品是《夏明珠》和《寿衣》,但没有说出具体理由,只是认为:“前者明显受到莫泊桑影响,通篇颇具《羊脂球》的笔力,结尾又有《两个朋友》的余音袅袅。后者几乎就是《祥林嫂》的木心版,乌镇的木心,与绍兴的鲁迅,遥相唱和。”见李颉《木心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版,第73页。因为《夏明珠》和《寿衣》在内容与手法上借鉴了莫泊桑和鲁迅,就认为这两篇作品是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中最好的,显然不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