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视阈下阿特伍德“使女两部曲”的颠覆策略Resistance Strategies in The Handmaid’s Tale and The Testa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 Feminism
杨小艳
摘要(Abstract):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反乌托邦两部曲《使女的故事》及其续集《证言》中控诉了家长制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提出女性书写和建立姐妹情谊的颠覆策略,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埃莱娜·西苏的思想不谋而合。女性通过书写/讲述重回身体,从而确立主体性,而建立超越女性差异的姐妹情谊是共同颠覆男性霸权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KeyWords): 《使女的故事》;《证言》;女性书写;身体写作;姐妹情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21YJC752027);;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20SK026)
作者(Author): 杨小艳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2.06.02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Margaret Atwood.Survival: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M].Toronto:House of Anansi Press Inc.,2012:42.
- [2]Mario Klarer.Orality and Literacy as Gender-Supporting Structures in Margaret Atwood’s The Handmaid’s Tale[J].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Journal,1995(28):129-142.
- [3][4][7][18][19][21][24][25][2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207、208、278、100、102、278、88、8、232.
- [5]Margaret Atwood.An End to Audience?[J].Dalhousie Review,1980 (60):415-434.
- [6]王苹,张建颖.《使女的故事》中的权力与抵抗[J].外国语,2005(1):72-77.
- [8]苏珊·古芭.“空白之页”与女性创造力问题[G]//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73.
- [9]袁霞.试论玛格丽特《证词》中的身份叙事[J].当代外国文学,2020(3):60-65.
- [10] [11][12] [20]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G]//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5、192、201、202.
- [13]林树明.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1 (5):14-22.
- [14][16] [17][26]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56、160、172、211.
- [15]丁林鹏.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中的身体政治[J].外国文学,2017(1):149-157.
- [22]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
- [23]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8.
- [28]Barbara Ehrenreich.Feminism’s Phantoms[J].New Republic,1986(3):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