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的悲凉——论《厚土》的生命意识书写The Enduring Desolation of the Earth——A Study of the Depic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Thicket
钟海林,魏紫梦
摘要(Abstract):
李锐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拒绝合唱”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厚土》聚焦于吕梁山,从肉体与精神层面道出农民的生存困境,并进一步穿透历史,呈现出“历史”之外的人生。为了更好地敞开这样的人生,李锐提出回归口语之海,并进一步探索建立语言的主体性,以便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书写“本土中国”。
关键词(KeyWords): 李锐;《厚土》;悲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钟海林,魏紫梦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3.04.02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10] 王尧.李锐论[J].文学评论,2004(1):108-116.
- [2][8][9][19][26] 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51、175、175、166、48.
- [3] 李锐.银城故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202.
- [4][5][6][12][13][14][15][17][18][20][21] 李锐.厚土[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8、49、29、183、5、30、18、119、119、18、27.
- [7][16]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164.
- [11] 陈思和.鸡鸣风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73.
- [22][23][24][25][27] 李锐.网络时代的“方言”[M].沈阳市: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105、106、145、145、107.
- ①李锐所说的自我殖民是指,面对强势语言而自动取消自己的语言,一味以仿照别人为光荣的心态和一味出卖传统文化的行为。参见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