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沪漂族”的归属感塑形研究On the Taking Belonging of “Shanghai Bleaching Clan”of Undergraduate
杨莹,屈振辉
摘要(Abstract):
外来人口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又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知群体最为典型。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即使解决了上海户籍问题,但是要从经济、社会以及心理上融入上海社会,从而形成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却并非易事。外来人口特别是大学生是上海发展的推动力量,逐步塑造他们作为"新上海人"的社会归属感,将对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外来人口;大学生;上海;归属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社会学:对就业指导学科基础的新探索”(编号:XJK012BJC002)
作者(Author): 杨莹,屈振辉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3.04.03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万玲.归属感匮乏:构建和谐城市的心理困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7,(5):32.
-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3.
- [3]刘小敏.流动人口学[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3-14.
- [4]上海行户籍新政吸引人才[J].看世界,2009,(6):30.
- [5]刘金龙.文化社会学[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94.
- [6]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32-l33;王谦.别拿上海人说事儿[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42.
- [7]谢俏洁.上海人才政策三十年:演变与创新[J].人才开发,2009,(4):8.
- [8]康少邦,张宁.城市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23.
- [9]王京生.和谐城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602.
- [10][美]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2006:10.
- [11]魏承恩.“海派”文化特征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会科学(上海),1986,(1):24.
- [12]霍帅.海派文化与“飘一代”[J].消费导刊,2007,(12):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