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伯沆《红楼梦》评点之“化出”论On Wang Bohang's Point of Views about Being Reborn
何红梅
摘要(Abstract):
《红楼梦》评点中,王伯沆关于《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技巧,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而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注意。
关键词(KeyWords): 王伯沆;《红楼梦》;评点;化出论;重写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何红梅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0.04.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沙:岳麓书社,2004.
- [2]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 [3]一粟.红楼梦资料?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4.
- [4]冯其庸,陈其欣.八家评批红楼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 [5]《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 ①王伯沆评点《红楼梦》始于1915年夏,完成于1938年冬;分别以朱笔、绿笔、黄笔、墨笔与紫笔评点,总计批语12387条。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国璋、谈凤梁等整理的《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上、下两册,是为本文所依。
- ②清代《红楼梦》评点中,先有脂砚斋评《红楼梦》“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壶奥”(庚辰本第13回眉批),再有张新之评“《石头记》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太平闲人〈石头记〉读法》)。但与脂批相似,张新之的具体分析往往落脚在人物形象的借鉴而不是情节的化用,如:“写宝钗热是骨,冷是面,巧是本领,直郑庄、操、莽大奸雄化身,在小说则借《金瓶》之月娘、《水浒》之宋江为蓝本。”(第7回总评)“写英雄失意(即包勇),直脱胎于《水浒传》;至隐意多多,则青出于蓝矣。”(第107回夹批)
- ③王伯沆第77回批语:“此数行似从孝圣宪皇后乘纯庙郊祀斋宿缢死香妃一事化出。”笔者认为,香妃之事索隐红学多有所论,这条批语论“化出”亦及香妃一事,兼其中“似”字不宜妄议,故本文正文未及,以待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