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与界定The Composit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Crime of Illegal Deposits from the Public in the Criminal Judicial Practice
王文,王运伟,李婷
摘要(Abstract):
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的界分,决定着刑法规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边界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法集资的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划清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政策法律边界,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适用困惑。结合基层检察院办案实际,以"集资性"和"公开性"为关键要素,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刑法规制和认定界限进行考察研究。
关键词(KeyWords): 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性;公开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文,王运伟,李婷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6.01.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为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应用,2011(5):24-31.
- [2]宪权.刑法严惩非法集资行为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2(4):119-126.
- [3]黄韬.刑法完不成的任务——治理非法集资刑事司法实践的现实制度困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1):36-45.
- [4]彭冰.非法集资活动的刑法规制[J].清华法学,2009(3):120-130.
- [5]林越坚.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的刑民界分[J].财经科学,2013(1):37-47.
- [6]彭冰.非法集资行为的界定——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法集资的司法解释[J].法学家,2011(6):38-53.
- [7]袁爽.浙江女富豪吴英非法集资7.7亿元一审获死刑[EB/OL].新浪网.2009[2015-05-01]http://news.sina.com.cn/c/2009-12-18/160019290322.shtml.
- 1《刑法》中涉及非法集资的罪名一共有7个,除了上述的“吸收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之外,还包括“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刑法》第160条)、“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罪”(《刑法》第179条)、“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刑法》第224 条)、“非法经营罪”(《刑法》第225条)、“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刑法》第174条第1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