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纯真女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与流变On the Reception and Variation of Shakespeare's Innocent Women in China
常晓丹
摘要(Abstract):
运用词频分析工具CiteSpace对1949年至2017年间刊发在中国知网且与莎士比亚纯真女性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量化统计,数说中国评论家读者对莎士比亚纯真女性的接受状况;并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理论,阐释莎士比亚纯真女性从"人文主义真女性"、"爱情至上的忠贞女性"到"勇敢的女性主义者"的形象建构过程及其成因,揭示中国女性文化对莎剧女性形象的改造过程。
关键词(KeyWords): 莎士比亚;女性形象;接受研究;期刊出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ZH052)
作者(Author): 常晓丹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9.01.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罗益民.莎士比亚:众说纷纭四百年[N].光明日报,2017-1-15(3).
- [2]李伟民.比较文学视野关照下的莎士比亚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170-175.
- [3]泰纳.莎士比亚论[J].张可译.戏剧艺术,1987(2):92-93.
- [4]唐湜.论《柔米欧与幽丽叶》[J].戏剧艺术,1980(2):46-61.
- [5]李鸿泉.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J].外国文学研究,1984(1):33-33.
- [6]方平.不谢的爱情花朵永久的艺术魅力———在上海人艺《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组的发言[J].外国文学研究,1980(4):23-24.
- [7]李伟昉.比较文学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83.
- [8]徐克勤.莎士比亚闹剧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85-89.
- [9]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6.
- (1)文中来自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论文数据最终检索日期均为2018年7月31日,且表1中与朱丽叶相关的研究论文已排除艾丽斯·门罗小说《逃离》、朱丽叶·比诺什及其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朱丽叶不相关的研究,与奥菲利娅相关的数据包含译名为奥菲丽娅、奥菲利亚、奥菲莉娅、奥菲利娅的数据,与苔丝狄蒙娜相关的数据包含译名为苔丝德蒙娜和苔丝德梦娜的数据。
- (2)表2中有关《梁祝》的数据包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