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学报

1988, (01) 36-38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缘何“无声胜有声”?——谈在写作中对引发性材料的选取

王源章

摘要(Abstract):

<正> 读影剧评论、音乐评论及一般作品评论,常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赞语,不少确也评得确切,令人追想不已。可见白乐天这一名句确乎道着了艺术创作中的某种重要法则,这即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以隐代显、以少胜多的极富表现力的艺术手段。然而究竟为何无声胜有声,少能胜多、无能胜有呢?不少人曾对此加以探讨。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运用了“含蓄”,即“用极少量的具体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人认为,是由于运用了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源章

DOI: 10.16393/j.cnki.37-1436/z.1988.01.010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