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无声胜有声”?——谈在写作中对引发性材料的选取
王源章
摘要(Abstract):
<正> 读影剧评论、音乐评论及一般作品评论,常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赞语,不少确也评得确切,令人追想不已。可见白乐天这一名句确乎道着了艺术创作中的某种重要法则,这即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以隐代显、以少胜多的极富表现力的艺术手段。然而究竟为何无声胜有声,少能胜多、无能胜有呢?不少人曾对此加以探讨。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运用了“含蓄”,即“用极少量的具体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人认为,是由于运用了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源章
DOI: 10.16393/j.cnki.37-1436/z.1988.01.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曹长青、谢文利《诗的技巧》“诗-贵在含蓄”部分。
- ② 鱼连《文艺的虚写手法》(载《创作技巧谈》)。
- ③ 孙移山《“省略”例话》(《语文学习》1980,10) 。
- ④ 事见《文汇报》1987,11,12
- ⑤ 摘自陈兴发《怎样写社会新闻》(《写作》1987,3) 。
- ⑥ 摘自《人民日报》1980,6,6《一个小小的调查》。
- ⑦ 沈德潜《说诗晔语》。
- ⑧ 《艺舟双楫》卷一。
- ⑨ 《琅环文集》。
- ⑩ 载《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
- (11) 托尔斯泰《日记》(1870,10,28) 。
- (12) 转引自江溶、申家仁《创作例话》:“拨正情绪的和弦”。
- (13) 刘锡庆《基础写作学》,欧阳周主编《大学实用写作》等。
- (14) 孙移山、王凯符编著《写作概论》。
- (15) 冯中一主编《常用文体写作教程》。
- (16) (法)彼埃尔·让·儒夫《一个诗人的辩解》,转引自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143页。
- (17) 载《中篇小说选刊》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