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夜》看毕飞宇现实主义创作在文革题材中的发轫The Start of Bi Feiyu’s Realistic Creatio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ite Night
陈晓雪
摘要(Abstract):
以三十岁为分界,毕飞宇前期与后期的创作显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在经历转型期后,毕飞宇将视线对焦于现实主义创作,并以《白夜》为起点在文革题材的写作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他将儿童时期的经历放置于小说中,不仅还原了时代的现实图景,同时也深含作家对自身的反思与忏悔。而作品《白夜》也正是透过时代记忆中厚重的意象才得以让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在当代文学中焕发出真正的光芒。
关键词(KeyWords): 《白夜》;毕飞宇;现实主义;发轫之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晓雪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3.01.0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3][4][5] 毕飞宇,张莉.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2、20、58、94、97.
- [6]沈杏培.“文革”与当代先锋写作:先锋作家的文革叙事策略及文学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4-160.
- [7] 张立婷.被重塑与消费的记忆:新世纪知青题材电视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 [8] 鲁迅.集外集·《穷人》小引[G]//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5.
- [9]张培.三个“我”与两个“读者”的张力: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的文本解析[J].名作欣赏,2014(32):126-127.
- [10][13][17][18][19][20][21][23] 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42、39、33、33、33、35、40、33.
- [11] 毕飞宇.写满字的空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44.
- [12] 姜广平,毕飞宇.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J].花城,2001(4):180-189.
- [14] 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
- [15][16][22] 刘成才.论毕飞宇,兼及对一种小说尊严的恢复[J].中国文学研究,2015(4):105-110.
- [24][25] 李英俊.毕飞宇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