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忽视的文学史基点——论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的异质性及文学史意义The Starting Poin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On Zhang Yang’s the Second Handshake of Heterogene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 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曹金合
摘要(Abstract):
《第二次握手》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题材和审美上的异质性,越来越得到文学史家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形成的共识和认可。把《第二次握手》放到生成它的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还原并进入当时的历史现场,就会发现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学史的意义:其一它接续并恢复了五四时期开创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和知识价值的优良传统,其二它接续了现代文学以生命、灵魂为主体的叙事伦理,其三它开启了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航道。
关键词(KeyWords): 张扬;《第二次握手》;异质性;文学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曹金合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3.01.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守云.关于《第二次握手》[J].秘书,2006,(8).
- [2]朱德发,贾振勇.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 [3]陈联华.作家张扬与小说《第二次握手》[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9,(10).
- [4]郑季翘.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J].红旗,1966,(5).
- [5]戴燕.文学史的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6]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 [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 [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10]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11]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北京:朝花出版社,1993.
- [1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