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集序跋书写策略Preface and Postscript Writing Strategies of Tongcheng School Collections
邢海霞
摘要(Abstract):
序跋作者和文集编撰者作为不同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制约着文集序跋的最终形成状态。根据"主体间性"①的双重主体说,桐城派诸人针对不同的文集作品和不同身份的求序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态度和写作策略,既有双重主体统一的自序书写,也有双重主体相交或相离的他序书写,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文本状态。
关键词(KeyWords): 桐城派;文集序跋;自序;他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邢海霞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9.0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惠言.茗柯文二编[M].黄立新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 [2]吴敏树.柈湖文录[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3]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M].徐天祥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89.
- [4]方宗诚.柏堂集前编[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5]余英时.原”序”:中国书写史上的一个特色[J].清华大学学报,2009(1):41-45.
- [6]张相.古今文综评文[G]//历代文话:第七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7]刘大櫆.刘大櫆集[M].吴孟复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8]萧穆.敬孚类稿[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9]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外编[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10]郭嵩焘.养知书屋诗文集[M].杨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
- [11]夏美武.序跋类文体述评[J].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 1999(1):56-60.
- [12]方苞.方苞集[M].刘季高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13]徐宗亮.自叙[M]//代言辑存.清稿本,安徽省图书馆藏《徐椒岑先生著述六种》本.
- [14]张裕钊.张裕钊诗文集[M].王达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15]刘勰.文心雕龙[M].徐正英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 (1)“主体间性”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20世纪初胡塞尔最早提及,继而海德格尔赋予其哲学本体论的意义,此后马丁·布伯、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从不同层面对其有所阐发。“主体间性”消解了以往主客体对立的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往、沟通、体验而达致的一种谐融与共在关系。它强调相对独立的主体之间互为主体的对话与沟通,从而生发新的意义。参见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金惠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