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和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 on Writing the Water Margin by Shi Naian and Luo Guanzhong
李永祜
摘要(Abstract):
研究施耐庵、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应从大板块的概述向纵深着力。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并非一人。施耐庵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是宋末"庵"字辈艺人最年幼者,极有可能是当时著名艺人施圭之子。南宋初期的四人单传是水浒故事的先导;《宣和遗事》是水浒故事的里程碑;元初的水浒杂剧中的有关描写和关键词语的创造,这些是施、罗创作《水浒传》吸取、借鉴的宝藏。施耐庵是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者和再创作者。他采用了《宣和遗事》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其优点。施耐庵对"宋十回"加强了忠义思想,对"武十回"更多地保留了话本原貌,对杨志、鲁智深、史进故事也分别进行了处理。征方腊部分施耐庵加工的成分最重。从作品中的线索考证出施耐庵"集撰本"的开端及大体回数。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近来研究者发现了罗贯中编纂《水浒传》的内证。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出开篇的"乱自上作"和终篇的悲剧结局,对施耐庵的"集撰本"的总体思想倾向进行了改造和提高。王进遭受迫害,林冲被凌辱家破人亡酿成的官逼民反的事件,被概括成了社会性的口号。罗贯中设计的宋江悲剧结局,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这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罗贯中将鲁智深的遭遇与林冲的命运纠结在一起,有性格对照的艺术考虑。新发现的史料记述了历史人物林冲性格"恣横凶暴",《水浒传》的残存描述与之一致。罗贯中改塑了原型人物的性格,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罗贯中删去了史进在东平府的活动,重点写在华阴县的活动,与对史、鲁、杨故事的安排与总体思想倾向密切相关。有内证表明名马和排兵布阵的描写为罗贯中手笔。罗贯中的贡献还表现在人物数量的扩大和诗词、隐语的创作上。征辽部分非明代人所加,有内证表明初创者为宋末人,罗贯中作了加工再创作,成为《水浒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永祜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1.04.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见李永祜《〈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之二》对此问题的考证。文载《水浒争鸣》第五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 ②见《七修类稿》。
- ③见《忠义水浒传叙》。
- ④见《水浒真义考》,《文史》1983年15辑。
- ⑤见《水浒全传是怎样纂修的?》,《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 ⑥见《试说罗贯中续〈水浒〉》,《北京大学学根》2008年第2期。
- ⑦见中华出局1997年8月版《水浒传》“前言”。
- ⑧见《少宝山房笔丛》。
- ⑨黄霖《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复旦学报》1982年第2期;崔文印《靖康稗史》前言,中华出局1988年出版。所引系黄霖之文。
- ⑩南宋末帝赵昺虽于1279年死亡,南宋灭亡,但1276年元军已入杭州,少帝赵昺投降并被驱北迁,此时杭州及浙江全境已经入元。
- 南宋皇帝和皇太后的投降,使元军和平进入杭州。朝廷宫禁宗庙遭受劫掠,皇帝宗室、朝廷大臣及宫廷内侍等被勒令北上,国都的地位不复存在,造成人心惊惶不安。元仇远在《稗史》中记述:“戴帅初云:至元丙子,北兵入杭,庙朝为墟。有金姓者世为伶官,流离无所归。”(见明陶宗仪编《说郛》卷二十一)伎艺人员四散,以至整个行业迅速消失,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宋亡后除《武林旧事》回忆往昔的盛况外,再无任何文字记载杭州的勾栏瓦舍和各色伎艺人员的现实状况,也可以作为此一行业消失的反证。
- 见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六,《送朱女士桂英野史序》。
- 见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
- 据周密《武林旧事》载,与施圭同为御前的小说人还有任辩、叶茂、方瑞、刘和四人。
- 编纂《咸淳临安志》的潜说友,时任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知临安府,是正四品的高官,他在记述临安宫殿前有一段按语:“内廷事秘臣不能详知,今记大略如下……”由此可见宫禁之严,非一般人所能入见目睹。
- 见《咸淳临安志》卷十九“瓦子”,及《梦粱录》卷十九“瓦舍”。
- 这一问题当另文论列。
- 见陈泰《所安集遗集.补遗》。
- 见《元刊杂剧三十种》。
- 见《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梨园按试乐府新声》。
- 李纲《赵忠简公言行录》,载民国丙寅(1926),《五云赵氏宗谱》。
- 陈泰《所安集遗集.补遗》。
- 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
-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七册“兵”十二。
- 宋徐华《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转引《靖康小雅》。
- 见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宋江三十六人考”篇。
- 施耐庵“的本”收入的史进故事,当止于征方腊成功,不会有史进于陕西兴州重新起义之事,正如杨志的故事止于征方腊而不见其后宣和四年从童贯征辽之事一样。
- 按宋元话本的体制。“集撰本”的开篇之前应先有称为“艳”或“灯花婆婆”的表现新奇或神灵鬼怪故事的内容作为前置篇章。又,我们所参照计算的今本中间部分,罗贯中插入了七十二地煞的事迹,也占了相当篇幅,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误差。
- 见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1984年《学术月刊》第10期。吕乃岩《试说罗贯中续〈水浒〉》,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 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文史门.杂书类.院本”。
- 有研究者认为,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数头”,他是官,不是民,他受高俅迫害,不能称为“官逼民反”。这是一种误解,林冲虽然因为他的高超武艺和职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但“禁军数头”这个职务在宋朝的官制中没有任何品级。在宋朝下等县的芝麻粒大的小官县丞、县尉都是从九品,无品级的林冲比他们要低得多。他实际上是教授禁军的一名武功师,与柴进庄上的洪教头一样,都是民而不是官。他被高俅迫害造反,就是官逼民反。
- 《〈水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逐渐提高的》,《人民文学》1954年5月号。瑑瑣见宗泽《宗忠简集》卷七“遗事”。
- 关于此一问题,拟另撰文论列。
- 元杂剧《还牢末》中李逵自称是第十三头领,《三虎下山》中花荣自称是第十三个头领,这都是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讹误,不足为据。
- 见《焚书》卷三《忠义水浒传叙》。
- 见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书发凡》。
- 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上海书店1979年版。
- 见《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讲史与英雄传奇》及1953年版《水浒传传序》。
- 见《水浒传真义考》,《文史》1983年第15辑。
- 见《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二章《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 叶绍翁为南宋宁宗、理宗时期人。宁宗末年曾在临安朝廷中为官。周密《武林旧事》卷五记载其《岳王墓诗》云:“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亦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寇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学取鸱夷理钓船。”此诗又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岳鄂王”及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九。个别字词与周密所记稍异。
- 见《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讲,“元明传来之讲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