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形与诗意的背后——论《雨巷》的色彩、音乐、象征及其艺术价值Behind the Form and the Sense of the Poem——On the Color,Music,Symbol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 Poem "Rain Lane"
陈姗
摘要(Abstract):
以往对《雨巷》的研究过多侧重于纯粹形式或主题内蕴,本文通过对诗歌的色彩、音乐和象征等手法的分析,探讨了纯粹诗形和诗意背后潜藏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正是形式背后蕴含的具有象征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情感力度与生命脉搏,才使《雨巷》成为传唱久远的经典。
关键词(KeyWords): 《雨巷》;色彩;音乐;艺术精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姗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0.01.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湘.郭君沫若的诗[G]//郭沫若研究资料: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 [2]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7.
- [3]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G]//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4]杨守森.灵魂的守护[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168.
- [5]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4.
- [6]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五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375.
- [7]王独清.再谭诗——寄木天、伯奇[G]//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 [8]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