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主题批判及“改邪归正”说的确立——兼谈金圣叹对明清两朝《水浒传》主题的影响The Theme Critic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formation Doctrine of The Water Margin——Jin Shengtan's Influence on the Theme of The Water Margi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杨大忠
摘要(Abstract):
自《水浒传》诞生以来,对其主题的总结是多种多样的,明、清两朝甚至对《水浒传》的主题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联系小说的具体情节来看,各种说法都存在着以偏概全或过于模糊的倾向。以"改邪归正"来概括《水浒传》的主题则是比较全面的。明清两朝之所以对《水浒传》的主题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金圣叹贯华堂本的问世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主题;“忠义说”;“诲盗说”;批判;“改邪归正”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大忠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8.01.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林治波.一部《水浒传》为何争论了八十多年——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访谈录[J].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1-17.
- [2][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 [3]何等浩,宣杰.《水浒传》的思想性与逻辑性质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38-43.
- [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2.
- [5]欧阳健,萧相恺.《水浒》作者代表哪个阶级的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1980(4):82-87.
- [6]魏世民.《水浒传》主题再讨论[J].江淮论坛,2003(2):122-126.
- [7]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 [8]高原.“泛农民意识”的颂歌——从中西方社会文化形态之比较看《水浒传》主题[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2).
- [9]宋浩庆.试谈《水浒传》的主题思想[J].北京社会科学,1999(4):41-48.
- [10]马幼垣.水浒论衡[M].北京:三联书店,2007.
- [11]陈彦廷.文化格局上的守衡态势——对水浒宗教“泛泛论”的重新解读与诠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1):6-9.
- [12]杜贵晨.“九天玄女”与《水浒传》[J].济宁师专学报,2006(5):13-17.
- [13]刘再复.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2012.
- [14]吴越.《水浒传》究竟是写英雄豪杰,还是写土匪强盗[J].水浒争鸣.2009(10):276-315.
- [15]邵子华.水浒好汉人格的现代观照[J].明清小说研究,2014(4):58-65.
- [16]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 [17]张国光.续辨所谓“施耐庵文物、史料”之伪答客难[J].水浒争鸣,1987(10):1-20.
- [18][清]金人瑞.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19]张国光.水浒祖本探考——兼论施耐庵为郭勋门客之托名[J].江汉论坛,1982(1):41-46.
- [20]吕乃岩.试说罗贯中续《水浒》[J].北京大学学报,2008(2):66-74.
- [21]陈东林.《水浒传》主题思想前后自相矛盾的主要原因[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57.
- [22]马幼垣.水浒二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 [23]冯汝常.强盗抑或忠义:一个无解的悖论——关于《水浒传》主题之争[J].北方论丛,2013(6):44-48.
- (1)以上映雪草堂本、藜光堂本与评林本之序,皆转引自马幼垣《水浒论衡》110-116页。马幼垣先生于此书110页文下注释曰:“以下各件,恒有错误,不论显明与否,悉照全文录出,不更改。”足可见这些资料能放心引用。另:评林本余象斗之序,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云出自天海藏之手,此论已遭到马幼垣先生的驳斥,见《水浒论衡》109-110页,三联书店,2007年8月版。
- (1)“施作罗续”成立的前提,即施耐庵为罗贯中的老师,胡应麟和金圣叹皆持此说。但这种说法无比荒谬,王珏、李殿元阐述得非常清楚,见《〈水浒传〉中的悬案》248-25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