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审美流变略说On the Aesthetic Evolution of The Water Margin
胡海燕
摘要(Abstract):
从接受角度看,《水浒传》从故事的形成、到文本的出现以及明代之后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经历着一个动态的漫长审美过程。元代凸显敢于反抗、除暴安良的英雄;明代在商业发展和启蒙思潮下金钱与性情渗入其中;清代在曲艺中更多的是趋向娱乐;新时期在文化视野和影视中彰显着当代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接受美学;侠义英雄;性情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胡海燕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9.01.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齐学东.从接受美学看《水浒传》主题阐释的多元性[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16-19.
- [2]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2.
- [3]龙协涛.用接受美学读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J].文史哲,2002(1):76-81.
- [4]张心科.《水浒传》在民国语文教育中的接受史[J].明清小说研究,2007(1):27-49.
- [5]王海燕.论林冲的悲剧———兼及《水浒传》接受史的一个重要问题[J].东方论坛,2003(6):93-98.
- [5]高日晖.《水浒传》传播接受史上的政治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5(1):170-175.
- [6]陈莉.接受视野中的金圣叹研究———以金评本《水浒传》为接受史研究重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46-151.
- [7]高日晖.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在接受链条上的地位[J].中州学刊,2002(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