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切起源问题A Disscussion on Origin of Fanqie
张渭毅
摘要(Abstract):
自反和合音字不是反切。自反不过是一种偶合现象,并不说明造字先民已经掌握了反切法,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反是在反切通行以后。合音字记录的是语言中的一个词,是人们自发拼读的结果。反切受悉昙的直接影响而产生。汉末,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胡僧、汉僧和佛教徒从胡文转译的梵文拼音跟汉字读音的对比中通悟了拼音原理,用双声叠韵法来分析汉字字音,发明了反切。《鸠摩罗什法师通韵》是现存最早反映悉昙跟双声叠韵关系的汉语文献,据此可以推断汉末在华僧人领悟双声叠韵法的一些情况。最先把反切运用于文献注音并加以提倡和推广的是服虔、应劭等汉末的一批学者,至于魏世,反切大行。
关键词(KeyWords): 反切;东汉末年;自反;合音字;悉昙;双声叠韵;《鸠摩罗什法师通韵》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渭毅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08.01.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陆德明.经典释文[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 [2]安然.悉昙藏[C]//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四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2.
- [3]慧琳.一切经音义[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4]章炳麟.国故论衡音理论[M]//章氏丛书.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
- [5]刘盼遂.反切不始于孙叔然辨[J].实学,1926(6).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实学社,1926.
- [6]顾炎武.音论[M]//音学五书.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
- [7]俞正燮.反切证义[M]//癸巳类稿.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 [8]郑樵.七音略[M]//通志.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 [9]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10]张渭毅.1950年—2004年国内中古音研究综述[M]//中古音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 [1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 [12]高明.反切起源论[M]//高明小学论丛.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
- [1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 [1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8.
- [15]刘熙.释名[M].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 [16]黄侃.声韵略说[M]//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17]司马迁,等.前四史[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
- [18]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 [19]陈澧.切韵考[M].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84.
- [20]丁邦新.论上古音中带l的复声母[C]//竺家宁、赵秉璇.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 [21]李国华.汉语自反读音[C]//语言研究:总第24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 [22]李百药.北齐书[M]//二十五史.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23]阮元.十三经注疏[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 [24]慧皎.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 [25]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 [26]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 [27]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 [28]热扎克.买提尼牙孜.西域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 [29]季羡林.论梵文t.、.d的音译[M]//季羡林文集:第四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 [30]王邦维.谢灵运《十四音训叙》辑考[C]//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31]魏征.隋书[M]//二十五史.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32]饶宗颐.梵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 [3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