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歌诗的接受史研究——中唐至五代
高洪奎,刘加夫
摘要(Abstract):
本文对中唐至五代李贺歌诗的接受史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试图打破侧重于作品自身研究的传统格局,为李贺歌诗研究开辟一块新天地。
关键词(KeyWords): 李贺;中唐;五代;接受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高洪奎,刘加夫
DOI: 10.16393/j.cnki.37-1436/z.1999.0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王琦曾怀疑“此诗前一行十五字乃后人所增”,见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 ② 马其昶撰《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 ③ ⒃《樊川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 ④ (21) (22) 冯浩注《樊南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 ⑤ 《李贺传》,《新唐书》卷二0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
- ⑥ 参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9~324页。
- ⑦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 ⑧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五引朱彝尊评此诗语云:“此可谓极其形容,然还是长吉等面貌。”
- ⑨ ⑩ ⒄⒅(27) (44)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分别见第58、 46、 47、 368、 52、 47页。
- ⑾《全唐诗)卷四七0,中华书局1960年版。
- ⑿⒂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1版。
- ⒀吴复注《大数谣》引杨维桢语,《铁崖先生古乐府》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 ⒁(32) 《椭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分别见第316、 348页。
- ⒆《樊川文集》卷十六。
- ⒇参见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0页。
- (23) (24) (25) (26) (28) (30) (34) 均转引自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分别见第732、 1038、 20、 1858、 653、 1845、 96页。
- (29) 《李商隐诗歌集解》第80页。
- (31) 李谊《韦庄校注》卷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 (33) 《旧唐书》卷一九0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
- (35) 赵昌平《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第38页。
- (36) 汪师韩《诗学纂闻》,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441页。
- (37) 胡霞亨《唐音癸鉴)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 (38) 萧涤非等整理《皮子文薮》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 (39) 《黄御史文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 (40)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第718页。
- (41) (42) (43) (44) 均引自李调元编、何光清校点《全五代诗》,巴蜀出版社1992年版,分别见1806、 1996、 1807、 1800页。
- (45) (46) (47) 均引自《李贺诗歌集注》,其中(45) (46) 见卷四,(47) 见卷一;以下凡引李贺诗句均出是书,不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