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域下《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认同分析An Analysis of Identity in The Kite Runn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陈红
摘要(Abstract):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自传性极强的作品。作者胡赛尼通过主人公阿米尔为自己代言,表现了流亡海外的阿富汗知识分子在经历文化冲突、优势位到劣势位的转换与国家破碎时,不得不面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混杂和谁为真正的阿富汗人的问题。不论种族、阶级与性别,也不论保守与激进,成长于阿富汗并受到阿富汗文化熏陶的人便是阿富汗人。
关键词(KeyWords): 后殖民主义;《追风筝的人》;身份认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红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2.03.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露娜,曲涛.迷失、追寻与重获——《追风筝的人》阿米尔身份认同解读[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0):138-142.
- [2]聂庆娟,刘志冉,祝雪婷,等.《追风筝的人》中的身份焦虑与血缘伦理[J].商情,2021(25):288-289.
- [3]陈玉香.浅谈《追风筝的人》中身份认同的缺失[J].文教资料,2016(31):9-10.
- [4]谭娟.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与重塑——读《追风筝的人》[J].文存阅刊,2020(29):145-146.
- [5]彭树智,黄杨文.中东国家通史:阿富汗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9.
- [6]庞闻主.图解丝绸之路经济带[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7:137.
- [7][8][13][16][21][22][23][24][25][26]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5、236、40、241、25、77、124、125、125、348.
- [9]陈义华,王伟均.东方文学文化精粹[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106.
- [10]孛儿只斤·苏和,孛儿只斤·苏晶娜.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4.
- [11]刘洪.穿越炮火的眼睛·新华社记者阿富汗历险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85.
- [12]李鹭雅.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他者”的身份认同[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40-42+56.
- [14]付晓帆,林会丽,宋洪雷.生活在别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实例[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2:335.
- [15]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8.
- [17]潘文年,郭剑敏.百部经典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224.
- [18]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60.
- [19]尹锡南.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M].成都:巴蜀书社,2011:452.
- [20]郑海霞.华裔身份的追索与建构:美国华裔文学流散叙事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