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声腔流变管窥——以明代折子戏选本为视角A Glimpse of the Rheology of Ming Dynasty Opera Tu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ing Dynasty Zhezi Opera
尤海燕
摘要(Abstract):
明代折子戏选本为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变化提供了一个角度。明代戏曲的南北曲之争,明代南曲各声腔的兴衰起落,都可以由此得以发现或证实。从明代折子戏选本的情况来看,万历前的舞台以北曲为主,万历中,南曲兴盛,而北曲则吸收了民间小调的特色,以弦索腔的形式流传下来。明代南曲各腔也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嘉靖间,弋阳腔、海盐腔首先兴起,继之以青阳腔、徽州腔,而备受文人推崇的昆腔则在万历后才盛行一时。
关键词(KeyWords): 戏曲声腔;明代;折子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尤海燕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3.04.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汪效倚辑注:《潘之恒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51页。
- 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戏剧》,中华书局,1987年,303页。
- ③(明)止云居士:《万壑清音》题词,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 ④(明)止云居士:《万壑清音》凡例,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 ⑤(明)冲和居士:《怡春锦》序,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 ⑥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59页。
- ⑦(明)徐渭:《南词叙录》,《丛书集成三编》(32艺术类),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97年,208页。
- ⑧(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59年,337页。
- ⑨(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玉茗堂全集》“文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136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57页,
- (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作家出版社,1958年,172页。
- 苏子裕:《江西弋阳腔真的“调绝”了吗?》,2004年弋阳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页。
-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302页。
- 《大明春》所选比较庞杂,“徽池雅调”、“海盐”、“青阳”都有,其封面上刻“徽池滚唱新白”六字,可见“徽池雅调”也是有“滚”的。
- (明)龚正我选,(明)张三怀刊刻:《摘锦奇音》,卷一下栏《琵琶记.五娘长亭送别》。
- (明)冲和居士选,(明)峥霄馆陆云龙刊刻:《怡春锦》,卷六《琵琶记.分别》。
- 傅芸子:《正仓院白川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69页。
- (清)王正祥:《新定十二律京腔谱》凡例,《善本戏曲丛刊》第五辑。
- (明)王骥德:《曲律》,《续修四库全书》(1758),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抄本影印,2002年,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