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分析An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in the Post-Olympic Era in China
李建萍
摘要(Abstract):
分析了"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必然性.指出竞技体育承载"金牌"符号,社会体育表达"草根"符号,"后奥运时代"要增强"金牌"和"草根"互动.讨论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冲突与合作互动问题,指出要在互动中实现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互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79SS10033)
作者(Author): 李建萍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3.05.03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戴永冠.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渐进式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68-70.
- [2]胡启良,高原.北京奥运会与我国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的互动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8):31.
- [3]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96-399.
- [4]戴健.“后奥运时代”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1-3.
- [5]李南筑,姚芹.体育赛事评价:社会评价的涵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7-11.
- [6]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8.
- [7]李明.体育产业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0.
- [8]李广学,杨秀梅.冲突与和谐———我国转型期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8,(8):12-14.
- [9]许永刚,王恒同.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变迁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1-4.
- [10]于善旭.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43-45.
- [11]梁晓龙.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J].体育文化导刊,2004,(8):12-16.
- [12]杨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5.
- [13]王东升,马勇占,孙毅.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88-92.
- [14]卢元镇.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15(2):1-6.
- [15]罗艳春.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