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者”的缺失与“象征界”的症候——1928-1930年旅日时期茅盾创作心理探析Absence of the ‘Law' and the ‘Semiotic' in the ‘Symbolic'——On Mao Dun 'Creative Psychology during the Period of Living in Japan from 1928 to 1930
宋宁
摘要(Abstract):
茅盾的创作心理变化,既是独特的个人的心理体验,又是典型的20世纪中国作家的心路历程。在大革命失败后,隐居上海的茅盾的心理变化尤其剧烈,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象征秩序",此时期他的作品也呈现某种"症候性"。他从1928年7月到1930年4月旅居日本,集中书写内心的苦闷,但从《虹》开始过渡到重新认可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他发现与另外一位女性交往同样无法建立两性间的"律法秩序",于是回到上海,加入左联,进行全新面貌的创作,成功地重建了"象征界"。
关键词(KeyWords): 茅盾;旅日时期;创作心理;“律法者”;“象征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宋宁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4.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