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温情:《文城》中的历史隐喻与现代困境Hardship and Warmth: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odern Dilemma in Wen Cheng
刘鑫,杨思敏
摘要(Abstract):
余华的《文城》在主题建构和人物塑造上相较于其早期的文学叙述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和超越。从苦难与温情的角度审视,余华在苦难书写中折射出个人难以摆脱并最终沉沦命运的悲剧意识,同时也在温情叙事中彰显出了人们同仇敌忾共渡难关的人文关怀。在《文城》中,余华不再执着于早期表层化的生存苦难书写,而是突破性的指向了苦难之下的民族意识。通过对历史与当下民族生存的隐喻,对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KeyWords): 苦难与温情;历史隐喻;现代困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1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BY069);; 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X2024078)
作者(Author): 刘鑫,杨思敏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5.03.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程光炜.论余华的三部曲:《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7):149-164.
- [2]王达敏.川端康成之盐与余华之味:余华及长篇小说《文城》之我见[J].小说评论,2021(6):50-61.
- [3]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05.
- [4]刘旭.双重“文城”:余华《文城》的重大转折及叙事分析[J].文学评论,2023(4):89-98.
- [5]王先霈.论史诗性[J].社会科学,1984(6):110-116.
- [6]余华.文城[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207、100.
- [7]赵彦芳.史诗性范畴的美学意蕴及精神寻踪[J].文学评论,2017(1):96-102.
- [8]沈滨.从《文城》看余华的创作变化[J].名作欣赏,2022(29):29-31.
- [9]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62.
- [10]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