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文学文化意蕴再探讨——对郑惠生、马相武二教授争论之回应A Second Study of the Implications of Short Message Literary Culture——A Response to the Dabate between Prof. Zheng Huisheng and Prof.Ma Xiangwu
魏建亮
摘要(Abstract):
短信文学联通并移动着的文学性显现使它最终成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在文学家族中独树一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学归属层面的思考,更有在生活、文化等层面的意蕴启示:它是文学与生活交往的成功范例,使得日常生活更加审美化;极大地显示出作为一种创新文学内在的民间诉求,并带来了一种平等、自由、开放的公众文学活动环境;又是当今社会碎片化伦理变迁的表征;还对文学生态施加一定影响,促成文学创作和观念的游移。
关键词(KeyWords): 短信文学;文化意蕴;文学生态;日常生活审美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5J-09)
作者(Author): 魏建亮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09.01.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宏.文学的媚俗化与消费时代的审美迷失[J].中文自学指导,2005(5).
- [2]魏建亮.短信文学的生存伦理与发展动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 [3]Welsch W.Aestheticization 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 and Prospect[J].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3(1):1-24.
- [4]蒋述卓.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3.
- [5]高小康.文化市场与文学的发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3).
- [6]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03.
- [7]吴圣刚.文化时尚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 [8]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
- [9]谢有顺.消费时代的文学个案[EB/O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hortmessage/1/10481.shtml,2008-12-01.
- ①相关文章可参阅:马相武《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2005年2月4日的《光明日报》;郑惠生《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吗——与马相武教授商榷》,《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