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水浒传》批评综述Comment on the Criticism of Shuihuzhuan in Recent 20 Years
高日晖
摘要(Abstract):
最近20年是《水浒传》批评成果很多、成绩很大的时期。其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解放的潮流溶解了冰封的学术大地,“双百”方针得到了贯彻;二是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本文从“拨乱反正”、“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阐释的热点”等方面,对20年来《水浒传》批评的情况作了一个概括性总结,认为近20年《水浒传》批评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并处于徘徊状态。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批评;多元化;综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高日晖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06.01.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常林炎,常河.《水浒》四论[A].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水浒争鸣:第1辑[C].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 [2]徐君慧.古典小说漫话[M].巴蜀书社,1988.
- [3]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 [4]傅惠生.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M].东方出版社,1997.
- [5]宁稼雨.《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兼谈墨家思想对绿林文化的影响[J].文学遗产,1995,(2).
- [6]冯文楼.《水浒传》:一个文化整合的悲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 [7]王振星.《水浒传》的文化品位[J].济宁师专学报,1998,(2).
- [8]张皓.简论《水浒传》的复仇主题[A].张国光,佘大平.水浒争鸣:第六辑[C].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 [9]周书文.试用系统方法探索宋江形象[J].上饶师专学报:社科版,1985,(4).
- [10]吴志达.《水浒传》的思想性及其存在的问题[A].水浒争鸣:第2辑[C].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 [11]伊永文.再论〈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J].河北大学学报,1980,(4).
- [12]欧阳健,萧相恺.《水浒“为市井细民写心”说[M].水浒新议.重庆出版社,1983.
- [13]王齐洲.《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A].水浒争鸣:第1辑[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 [14]水浒争鸣:第2辑[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 [15]沈伯俊.水浒研究论文集[C].中华书局,1994.
- [16]李庆西.《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J].文学评论,1986,(3).
- [17]佘德余.身处乱世、沉抑下僚的封建士子的痛苦求索———关于〈水浒〉主题的思考[J].明清小说研究,1989,(3).
- [18]何建洋.《水浒》主题多义探微[J].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93,(1).
- [19]钟扬.回荡在忠奸斗争框架中的农民革命的挽歌———〈水浒〉主题心解[J].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988,(2).
- [20]聂石樵.对宋江形象的再认识[A].水浒争鸣:第2辑[C].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 [21]欧阳代发.论《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塑造[A].水浒争鸣:第6辑[C].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 [22]欧阳健.柴进.晁盖.宋江论[A].欧阳健,萧相恺.水浒新议[C].重庆出版社,1983.
- [23]王齐洲.《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A].水浒争鸣:第1辑[C].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 [24]叶舒宪.论宋江的多重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原因[A].水浒争鸣:第3辑[C].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
- [25]赵小雷.宋江忠义观新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
- [26]于天池.明清小说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 [27]吴志达.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论宋江形象的塑造[A].水浒争鸣:第5辑[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 [28]曾永辰.梁山领袖还是郓城小吏?———说失败的宋江形象[J].牡丹江师院学报,1987,(1).
- [29]欧恢章.对宋江形象的再认识[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87,(2).
- [30]范里.关于〈水浒〉中妇女形象及作者的妇女观之我见———与胡邦炜同志商榷[A].水浒争鸣:第5辑[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 [31]张红运.《水浒传》妇女群象审美新探[A].水浒争鸣:第6辑[C].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 [32]水浒争鸣:第6辑[C].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