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2000-2006年金庸小说研究述评Mainland's Review on Jin Yong's Novels from 2000 to 2006
许兴阳
摘要(Abstract):
2000年以前的金庸研究,有两篇述评,而后就没有专文对此进行梳理。2000年以后,金庸研究呈现出新的态势——文本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方法较为多样,研究主体层次更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史学、文化学角度,性别意识、潜意识创作角度,思想意蕴、主题内涵角度,传播、比较、外来影响角度,叙事学角度等。但金庸研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赞扬者众,反对者寡,且反对者因缺少文本细读的真功导致底气不足,从而使得论证苍白无力;研究方法仍嫌单薄;对资料和不同版本作品的研究还相当缺乏。
关键词(KeyWords): 金庸小说;新动态;研究角度;不足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许兴阳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08.03.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丁进.金学的四个相关学科[J].通俗文学评论,1997(1).
- [2]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J].通俗文学评论,1997(1).
- [3]葛涛.金庸评说五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 [4]王立,吕堃.金庸武侠小说中海描写的文化内涵[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
- [5]邓集田.异元批评和过度阐释——金庸小说研究与批评中的两种常见现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
- [6]张根柱.历史文本的传奇化与文学文本的历史化——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写作策略[J].华文文学,2005(1).
- [7]严家炎.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会科学版,2004(5).
- [8]孔庆东.论金庸小说的民族意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 [9]陶慕宁.谈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J].南开学报,2001(5).
- [10]王一川.文化虚根时代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5).
- [11]宋伟杰.“想象的记忆”和文化差异与金庸小说[C]//2000年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12]徐岱.论武侠文化——关于金庸小说的人文思考[G]//廖可斌.金庸小说论争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 [13]刘铁群.“理水”者的文化自觉——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 [14]周志强.民族认同的狂想与英雄神话的升腾——论萧峰形象的文化蕴涵[J].华文文学,2001(2).
- [15]郭占愚.金庸小说艺术论[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2).
- [16]王学海.金庸新武侠小说四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
- [17]张慧.金庸武侠小说与道家文化精神[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2).
- [18]熊婕.汉文化的张扬与批判——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 [19]杨升.《鹿鼎记》楔子与清初两大文字狱[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
- [20]王敬三.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之光——论文学家金庸及其作品迈向世界文学之林[J].嘉兴学院学报,2003(5).
- [21]王立,王惠丹.金庸小说异族女性情爱描写的倾向性[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 [22]汪志.金庸小说的男性空间与英雄主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5).
- [23]姚晓雷.金庸:都市民间舞台上的欲望舞蹈[J].当代作家评论,2000(5).
- [24]李惠敏.人性的辉煌,男人的梦想——对于金庸小说中“一男多女”模式的文化阐释[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9).
- [25]陈尚荣.90年代文学语境下的金庸[J].广东社会科学,2001(5).
- [26]徐扬尚.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情世界[J].昌潍师专学报,2000(3).
- [27]徐渊.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观[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 [28]刘卫英,张宁.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 [29]章隆江.论金庸小说的生命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01(1).
- [30]饶道庆.一脉相承:金庸小说与《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2000(1).
- [31]田智祥.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探秘[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 [32]胡旭东,周舒.浅谈金庸小说中的蒙古形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 [33]王立.大雕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 [34]姚晓雷.当下市民文化精神的两种演示——王朔与金庸小说中人物形象之比较[J].文学评论,2003(1).
- [35]黎明.福克纳与金庸小说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 [36]尹根德.西方文艺对金庸的影响[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 [37]孔小炯.试论金庸、余秋雨和王朔创作的文学价值[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 [38]赵跃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金庸小说[J].保山师专学报,2005(6).
- [39]丁进.金庸小说研究史稿[J].嘉兴学院学报,2005(5).
- [40]秦韶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金庸现象的一种解读[J].咸宁学院学报,2006(5).
- [41]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 [42]袁杰.试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1).
- [43]何蕊.论金庸小说《雪山飞狐》的叙事视点[J].中国比较文学,2003(1).
- [44]刘小青,李勇.金庸小说的结构形态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 [45]鲍晓东.金庸武侠小说程式的文化意蕴[J].咸宁师专学报,2001(5).
- [46]王文彪.金庸小说的多重悲剧内涵[J].榆林学院学报,2003(4).
- [47]杨伦.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性悲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 [48]吕进,韩云波.金庸“反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J].文艺研究,2002(2).
- [49]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 [50]赵小琪,胡晓玲.存在主义视野中的新武侠小说[J].湘南学院学报,2005(6).
- [51]徐岱.爱生之道:金庸小说的美学审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 [52]杨智.浅谈金庸小说的回目特点[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 [53]邵明.后现代性复调话语营造的诗学狂欢——金庸小说论[J].华文文学,2003(6).
- [54]徐扬尚.金庸武侠小说与表现[J].昌潍师专学报,2000(6).
- [55]刘明.论二十世纪的文化精神与金庸的身份辨认[J].东岳论丛,2002(4).
- [56]姚晓雷.商业化写作的英雄神话——论《天龙八部》中的萧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 [57]徐渊.金庸小说的情节缺陷[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4).
- [58]孔文清.金庸武侠小说的道德批判[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2).
- [59]王际兵.在现状下的迷失——论金庸小说的艺术缺陷[J].新视角,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