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模式转换的理论依据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rans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Life" Model
张国强
摘要(Abstract):
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进行了探索与论证,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我们暂称这种模式为"道德教育‘生活’模式",文中对当代道德哲学、当代道德心理学、当代道德社会学的发展做了概述,并将"知性"模式与"生活"模式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对比论证,最后指出"生活"模式的出现是有其理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KeyWords): 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活模式;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国强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2.03.03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2.
-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
- [3]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与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66.
- [4]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
- [5]甘紹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142.
- [6]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29.
- [7]Wilson J Q.The Moral Sense[M].New York:FreePress,1993:7-8.
- [8][美]约翰.里奇,著.姜飞月,译.道德发展的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48.
- [9]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2.
- [10]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6.
- [1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55、89.
- [12]布拉德雷.伦理学研究: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76、84.
- [13]涂尔干.道德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91.
- [14]汪凤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23.
- [1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4.
- [16]冯建军.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