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背景与意义的生成——兼为《水浒传》一辩The Background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Shaping of the Significance——A Defending for Shuihuzhuan
王同舟
摘要(Abstract):
近年,不少研究者着眼于《水浒传》描写的“负面行为”,对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怀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结合《水浒传》的理解史,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意趣,并由此观察作品对水浒人物所谓“负面行为”所持的立场。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负面行为;理解背景;理解方式;作品旨趣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同舟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06.03.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参见《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王学泰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为中国文学经典解毒》(王学泰、李新宇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 ②夏志清曾指出:“此外,《水浒》对中国人精神世界中阴暗面的见解也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心理研究。”(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77页。)
- ③明天都外臣《忠义水浒传序》谓:“有世思者,固以正训,亦以权教。”引自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169页。
- ④大涤馀人《刻忠义水浒传缘起》谓:“急则治标,莫若用俗以易俗,反经以正经。……正辞禁非,或有权巧。”引自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00页。
- ⑤胡适《水浒传考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年12月据实业印书馆1942年版复印,58页。
- ⑥引自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196页。此外,《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序二》指出:“夫以忠义予《水浒》者,斯人必有怼其君父之心,不可不察也。”虽然从批评的角度立论,也看出了李贽称赞宋江等为“天下大力大贤”表达的是“怼其君父之心”。引文见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齐鲁书社1991年1月第1版,9页。
- ⑦金本第一回回评。见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齐鲁书社1991年1月第1版,47页。
- ⑧《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序二》。见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1月第1版,8页。
- ⑨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2版,178页。
- ⑩业师陈文新在《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一书指出:“‘官逼民反’这一语义结构其实概括不了所有梁山好汉的命运。”并且详细讨论了梁山好汉聚义的多种情形。参见业师陈文新等著《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36页。
- 11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齐鲁书社1991年1月第1版,14页。
- 12以上均引自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评论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 13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全传》(百二十回本),岳麓书社1988年版,18页。
- 14自然,小说并不都肯定这种“慷慨”的结果,例如武松为施恩解决蒋门神,小说的语气里不乏讽刺意味。
- 15夏志清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101页。
- 16《庄子校释》,中国书店1988年10月第1版,第236页。
- 17引自鲁迅编录《唐宋传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296页。
- 18王韬《水浒传序》,引自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327页。
- 19《读第五才子书法》,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齐鲁书社1991年1月第1版,19页。
- 20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九,转引自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