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上梁山的好汉王进:避往边庭与“不知所踪”Hiding in the Frontier and Missing——Wang Jin,A Hero Who Didn't Go to Mount Liangshan
林榕杰
摘要(Abstract):
作为好汉,王进有其明显优点。高俅进入"体制内"并任高官后与王进的对立,为"体制内"的正邪对立。王进出走后,他与高俅的对立就转为"体制内"奸恶与"体制外"忠善的对立,而后者又演化为朝廷与江湖的对立。史进往延安寻不到师父王进,其实表明他想在边庭安身立命难以实现。就好汉个人而言,上边庭之路走不通,上梁山为不得已但又具现实性的选择;就好汉群体而言,其聚义不能在边庭军营中,而只能在梁山山寨中。这些其实都在暗示上梁山的必然性与正义性。王进的"不知所踪"还暗示并非所有好汉都上梁山,而梁山好汉也非天下无敌手。
关键词(KeyWords): 王进;高俅;史进;教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林榕杰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0.03.0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M].北京:三联书店,2006.
- [2]施耐庵.水浒传[M].李卓吾,金圣叹点评.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 [3]王钦刚,董炜.《水浒》中王进形象浅析[M].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6):6-8.
- [4]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M].南京:万象周刊社,1947.
- (1)参见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页。
- (2)按照金圣叹对小说中王进的评价:“更有其不可见者,如点名不到,不见其首也;一去延安,不见其尾也。参见施耐庵著,李卓吾、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 (3)两个牌军买了福物煮熟后,等在庙中。其后尽管王进未来,这些福物应该也会献给刘李王。
- (4)按王进自己的说法:“我子母二人,连日在此搅扰宅上,无恩可报,当以效力。”史太公与其母子素不相识,但能做到如此,确实很让王进感激。
- (5)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对史进练花棒也“看了半晌”,说明他对后者比较关注。
- (6)那时王进应还会想到,以史进的性格加上其以往的武艺,在江湖上闯荡恐怕要吃亏。
- (7)后来史进能擒获在少华山落草的好汉陈达。
- (8)马幼垣就认为:“从徒弟的成绩看老师的功力,王进的武艺应在林冲之上。”参见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第4页。
- (9)有人提出王进之所以选择前往延安府还有一个原因:“一旦老种经略处无法容身,西可进西夏国,北可走辽国,再东可以越过长城到金。”参见王钦刚、董炜:《<水浒>中王进形象浅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7页。此说有可商榷之处。《水浒传》强调好汉的忠义,而军官投奔敌国,难称忠义。宋江等受招安后,首先做的就是攻辽。
- (10)史进杀官兵大闹华阴县后,或许会连累王进,但这种可能性较小。
- (11)小说详细写了林冲等人的英雄末路与出路,而王进“不知所踪”,其末路与出路都隐于其中。
- (12)张恨水对王进评价非常之高:“求全材于水浒,舍王进莫属矣。以言其勇,八十万禁军教头也。以言其知,见机而退,卒不为仇家所陷也。以言其孝,能以计全,能以色养,真不累其亲者也。以言其忠,则虽不得争名于朝,犹复往延安府求依老种经略相公,效力于边疆也。”参见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南京:万象周刊社1947年版,第65页。此说似有过誉之嫌。
- (13)林冲与王进同为禁军教头,且有一些相似处。但小说未直接由王进引出林冲,而是经由史进、鲁智深引出林冲,就更增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