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在中国: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在国内的译介为视角Woolf in China: A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A Room of One’s Own in China
吴悦,乔媛
摘要(Abstract):
《一间自己的房间》代表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更被称为女性解放的宣言书。1928年,该作品第一次被引介到国内,成为中国接受伍尔夫的开端,直至1947年才出现第一部完整的汉译本;20世纪80年代,《一间自己的房间》被收录到多部选集之中;21世纪,该作品不断得到重译。通过研究该作品的译介历程,伍尔夫在中国展现了从意识流作家到女性小说家再到女性主义者被接受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与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一间自己的房间》的理解与接受息息相关。
关键词(KeyWords):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形象;翻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重大课题公关项目(21J2D051)
作者(Author): 吴悦,乔媛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4.06.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Moi,Toril.I am not a woman writer:About women,literature and feminist theory today[J].Feminist Theory,2008,9(3):259-271.
- [2]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及其他[M].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
- [3][4]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5卷)[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554-555、303.
- [5][13][22]崔海妍.弗吉尼亚·伍尔芙与20世纪中国文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61、59、166.
- [6]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4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647.
-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60.
- [8][9]叶公超.墙上一点痕迹[J].新月,1932(1):1、2.
- [10]金东雷.英国文学史纲[M].长春:吉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09:448.
- [11]雷蒙·莫蒂美.伍尔夫论[J].冯亦代,译.中原,1944(3):47.
- [1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864.
- [14]王还.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
- [15]陈晓光.吴尔芙夫人[J].文潮月刊,1946(6):2214.
- [16]瞿世镜.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
- [17]王佐良.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6:561.
- [18]萧乾.吴尔芙与归权主义[J].新路周刊,1948(20):22.
- [19]荒林,诸葛文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6-91.
- [20]沈珂,许钧.《第二性》在中国的译介历程[J].江海学刊,2009(4):199-206.
- [2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王环,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3.
- [23]瞿世镜.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 [24]于是.一间自己的房间[M].北京:中信出版社集团,2019.
- [25]谭复.班宇作家形象的生成:兼及当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新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12):212-227.
- [26]Susan Bassnett and André Lefever.Construc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 [27]康燕彬.狄金森在中国的译介与本土化形象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10(4):49-58.
- ①英国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活跃一群文化名人,他们都是文学、艺术、经济界及政治界的精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在其中。
- ②罗杰·弗莱(1886—1934)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开山鼻祖。
- ③伍尔夫又被译为“胡尔芙”“吴尔芙”“伍尔芙”等。
- ④原文为“she was also a literary critic”此处为作者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