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视阈下《最蓝的眼睛》叙事分析The Narration in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别俊玲
摘要(Abstract):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作者将修辞技巧作为小说构建的叙事话语,使用修辞诗学实现了小说文本的构建,而在任务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上则从修辞哲学的角度出发直抵小说人物的价值构建。作者通过修辞手段三种方式的融入使用,让小说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KeyWords):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修辞叙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本科教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BJRC20180509);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支持计划(JXTD20170508)
作者(Author): 别俊玲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1.06.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许,陈倩茜.女性,家庭与文化———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题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14(4):127-132.
- [2]温素云,宁玉洁,李款.剖析《最蓝的眼睛》的种族歧视问题[J].芒种,2014(10):93-94.
- [3]刘宁.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皮科拉的成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6):87-90.
- [4]代博君.白人文化冲击下的迷失与异化———探析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9-92.
- [5]陈荣桓.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艺术特点[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 [6]蒋锐.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J].文艺生活,2014(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