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现代文学历史的重构On Reconstructing of China New Literature Series for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邱焕星
摘要(Abstract):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新文学大系》;学衡派;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二元对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邱焕星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08.06.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平原.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3]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 [4]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 [5]刘禾.跨语际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02.
- [6]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G].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 [7]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 [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M]//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 [9]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 [10]周作人.文艺上的宽容[M]//周作人集:上.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 [11]周作人.恶趣味的毒害[N].晨报副刊,1922-10-09.
- [12]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M]//汪晖自选集.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
- [13]鲁迅“题未定”草(六)[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14]曹聚仁.文坛五十年(续集)[M].香港: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
- [15]怀特.封底[M]//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16]杨义.新文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J].文艺研究,1999(5).
- [17]九院校编写组.中国现代文学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 [18]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
- [19]李杨.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M].文学评论,2003(5).
- [20]温儒敏.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M]//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