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和”学辨
蒋明宏,袁坤
摘要(Abstract):
<正> 近年文化史研究很注意对古代中国“和”的学说进行发掘,见仁见智,评价不一。有称之为古代“谏议理论”的,有称之为“朴素辩证法”的,也有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境界”的。有歌之的,有毁之的。这方面笔者不拟搞观点一律,妄加裁判,只是着重就“和”学在先秦与后代的差异作些辨析,希望由此说明一点:在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蒋明宏,袁坤
DOI: 10.16393/j.cnki.37-1436/z.1991.0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12) (18) (22) (25) 《国语·郑语》、
- ③ 《论语·子语》。
- ④ 《荀子·子道》。
- ⑤ 《管子·立政》.
- ⑥ 《管子·宙合》.
- ⑦ 《荀子·五制》.
- ⑧ 《管子·治国》。
- ⑨ 《管子·国蓄》.
- ⑩ 《管子·问》.
- (11) 《荀子·荣辱》.
- (14) (24) 《礼记·中庸》.
- (15) 《荀子·君道》.
- (16) 《韩非子·解老》。
- (17) (19) 《管子·内业》.
- (20) 《庄子·田子方》。
- ② (13) (23) 《左传·昭公二十年》
- (21) 《管子·小称》。
- (26) 《管子·形势》。
- (27) 主“和”的管仲、晏婴、孔子、孟子皆为齐鲁人氏、荀子也曾至齐国游学:主“同”的韩非子,李悝、商鞅、申不害则为中原地区的三晋、卫国、郑国人氏;主“异”的杨氏、公孙龙也均为三晋人氏。
- (28) 《朱子语类》卷98.
- (29)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第33》.
- (30) 《汉书·董仲舒传》。
- (3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 (32) 颜元《四书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