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丁零和粟特后裔Ding Ling and Sogdians’ Descendant in The Water Margin
岳东
摘要(Abstract):
《水浒传》前70回主人公们活动地域集中的北方乃唐代安置内附粟特等移民的所在地。唐代后期,粟特移民聚落、部落变身为大大小小的村落,部分人物渐落户市镇,其后裔们保持着尚武、精骑射的风气。五代到宋初,一些粟特后裔进入统治集团,但大部分人仍生活在普通的村邑和市镇中,他们或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原型。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丁零;粟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岳东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2.06.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同胜.水浒人物身体叙事的文化阐释[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9):22-26.
- [2][3]周密,王根林.癸辛杂识[M]//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789、5793.
- [4]无名氏.新刊大宋宣和遗事[M].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42.
- [5][8][9][10][11][12][13][17][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43][51][60][7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920、793、792、147、185、186、495、381、154、172、172、176、178、194、422、473、487、578、710、843、854、887、158、360、160、211.
- [6]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32.
-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939.
- [14]陈寅恪.五胡问题及其他[M]//讲义与杂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54.
- [15][16][36]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96、97、86.
- [1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71.
- [19][21]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M]//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65、265.
- [20]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58.
- [3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76-377.
- [38]荣新江.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J].文物,2005(3):47-56.
- [39]荣新江.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M]//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12.
- [40]林干.关于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人种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1-10.
- [41]李思思,元芳.北魏“异乡人”:洛阳博物馆藏“昆仑奴”俑[J].文物天地,2017(8):26-30.
- [42]李季平.唐代昆仑奴考[M]//中国唐史研究会.唐史研究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16.
- [44][47][52][6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62-5163、1527、3206、4814.
- [45]陈寅恪.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M]//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
- [4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13-214.
- [48]樊文礼.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J].民族研究,2002(2):54-62.
- [49]岳东.后周河朔集团的诞生;唐五代时期黄河下游区域居民主体变化侧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6):87-95.
- [50]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M]//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1.
- [53]韩国磐.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J].历史教学,1958(8):34-38.
- [54][55]陆耀遹.金石续编[M]//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3287、3287.
- [56][57][58]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614、815、1403.
- [59]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J].文史哲,2005(5):57-64.
- [61]张说.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M]//董浩,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2266.
- [62]张鷟,赵守俨.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75.
- [64]陆庆夫.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J].历史研究,1996(6):25-34.
- [65]贾广兴.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窟[J].中原文物,1989(2):63-65.
- [66]北京图书馆金石组,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房山石经题记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83-114.
- [67]温翠芳.五代十国时期草市镇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3:2-3、22.
- [68]于云瀚.略论北宋时代的城市分布[J].社会科学战线,1998(2):167-172.
- [69][70]孟元老,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2、274.
- ①丁零、高车种族关系极复杂,经历了早期的各自独立到后期的融合(参见周连宽《丁零的人种语言及其与漠北诸族的关系》,《中山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2期);王日蔚《丁零民族考》,收录于林幹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1919-1981),中华书局,1987年,第25-54页;段边勤《丁零、高车与铁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北朝、隋代,丁零已与高车视为一体,陈寅恪即云:“北魏常以高车即敕勒或丁零族充任边镇营户,盖此族为诸胡中最善战者。”“冀、定、瀛、相、济、青、徐、兖诸州皆隋末唐初间山东豪杰之出产地,其地实为北魏屯兵营户之所在。由此推测此集团之骁勇善战,中多胡人姓氏(翟让之‘翟’亦是丁零姓),胡种形貌”(参见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收于《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63、265页)。又云:“六镇兵中,主要者似为高车人。北魏很早即配高车为营户。高车有东西二部,六镇以西部高车居多数。”(见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第272页)。
- ②《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将所录拓本泐损不清的字标作方框,这里改作“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