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西乌托邦小说的文化意蕴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Western Utopian Novels
李雁
摘要(Abstract):
中西乌托邦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梦想形式,其中包含着相似的逻辑思路与隐形的心理联系。总体性乌托邦与个体性乌托邦的并列甚至对峙显示出特定历史文化的制约以及创作主体心理的隐形折射。每一种乌托邦都以过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基础,空间被赋予价值关照,投射出乌托邦叙述者的特定价值立场与情感需要。性别与乌托邦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
关键词(KeyWords): 中西乌托邦小说;文化;差异;意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122)
作者(Author): 李雁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1.03.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陈铭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9.
- [2]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J].山东社会科学,2008(9):5-13.
- [3]谢江平.反乌托邦思想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3.
- [4]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
- [5]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斯主义的总体性范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8.
- [6]陈晓明.批评的旷野[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4.
- [7]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2-53.
- [8]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0.
- [9]约恩·吕森.思考乌托邦[M].张文涛,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231.
- [10]蒂里希.乌托邦的政治意义[M]//政治期望.徐钧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71-172.
- [11]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7.
- [12]张艳玲.美国乌托邦文学的流变[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