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寻根小说中的寓言化书写Allegorized Writing of Root-seeking Novels in the 1980's
史玉丰
摘要(Abstract):
寓言化书写是寻根小说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与现代中的中国命运以及人类存在的终极追问的书写。它是对同时期西方文学的借鉴,也上续现代文学的寓言化传统,并为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寻根文学;寓言化;民族主体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史玉丰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1.06.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清华.镜与灯:寓言与写真——当代小说的叙事美学研究之一[J].烟台大学学报,2005,(4).
- [2]说文解字集注[M].蒋人杰,编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 [3]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4]杨公骥.中国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 [5]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朱金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6]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J].张京媛,译.当代电影,1989,(6).
- [7]夏德元.寓言式写作:作者与读者的合谋[J].上海文学,2009,(6).
- [8]戴锦华.隐形书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 [9]王安忆.小鲍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 [10]近藤直子.有狼的风景——读八十年代中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 [11]张光芒.身份认同与自我的重构——重读韩少功的《归去来》[J].名作欣赏,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