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与“隐喻”:中西方诗学思维方式的比较探究“Xing” and “Metaphor”: A Comparativ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 Ways of Thinking
高宇宣,孙盛涛
摘要(Abstract):
“兴”与“隐喻”作为中西方诗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诗学思维。从文学层面看,中国诗学中的“兴”所阐发的是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西方诗学中的“隐喻”则通过“异质远距”的原则给人带来一种新奇陌生的审美效果。从心理层面而言,“兴”是触物起情,强调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触发;“隐喻”更重视理性的作用以及客观事物的具体对应。中国诗学中特有的“意境”“意象”等概念,多强调心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追求一种“神与物游”的诗学境界,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哲学体现;而西方“绝对隐喻”的出现,使得“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用已知呈现未知,以有限指向无限,从内在走向外在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命题的表现。
关键词(KeyWords): 兴;比兴;隐喻;诗学思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高宇宣,孙盛涛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23.06.02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许慎,段玉裁,许惟贤,等.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9.
- [2][3][7][11][12]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96、796、271、481、497.
- [4]朱自清.诗言志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6.
- [5][1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5、320-321.
- [6][16][18][23][24][25][2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320、325、80、246、247、352、10.
- [8]邹贤敏.西方现代艺术辞典[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107.
- [9]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9.
- [10]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4.
- [13][14][21]艾略特.T·S·艾略特诗选[M].查良铮,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19、36、15.
- [17]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选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69.
- [19][20]王恩衷.艾略特诗学论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13、4.
- [2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