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宾语后的“是”和“之”的词性
蒋士杰
摘要(Abstract):
<正>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蒋士杰
DOI: 10.16393/j.cnki.37-1436/z.1991.01.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979年重印本,第229-230页。
- ②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58年重印本第478-480页.及《词诠》1957年重印本,第248、 302页.
- ③ ④ ⑤ ⑥ ⑦ 《马氏文通》章锡琛校注1961年重印本,第320-323、 313、 313、 135、 135-136页.
- ⑧ 马建忠称此类居于句首之词语为“止词”(即“宾语”),这是从意念上看。从结构上看,有人称之为主语,但这与复指的定义不符.有人称之为外位成分,是什么外位成分,由在句中起复指作用的代词所居位置而定,此说既着眼于结构,又照顾了复指的特点。
- ⑨ 《经传释词》1956年版,第167页.
- ⑩ (11) 《汉语史稿》(中)1980年新1版,第361、 361-362页
- (12) 《高等国文法》第484页.
- (13) 《古代汉语》第2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