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诠释中的价值取向——兼评对古典小说的正确态度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Margin——and on the Right Attitudes towards Ancient Novels
王平
摘要(Abstract):
一部文学作品在诠释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水浒传》在其诠释史上,对其价值取向呈现出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肯定其价值的,又有社会政治价值、道德伦理价值等不同的取向;否定其价值的,则主要着眼于人性文明价值方面。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诠释者的哲学观、文学观、道德观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水浒传》内容自身的复杂性及社会文化思潮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对这些现象和原因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更好地把握和实现《水浒传》的多重价值,避免诠释中价值取向的扭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诠释;价值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平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1.01.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关于该序是否为李贽所作,学界曾有争议。胡适认为:“但学界一般认为该序为李贽所作,评点批语则存疑。”(胡适:《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载《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这一观点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 ②明.郎瑛:《七修类稿》,见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1页。
- ③明.天海藏:《题水浒传叙》,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 ④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 ⑤明.五湖老人:《忠义水浒全传序》,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 ⑥明.大涤馀人:《刻忠义水浒传缘起》,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 ⑦清.金圣叹:《水浒传序二》,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
- ⑧胡适:《水浒传考证》,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 ⑨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楔子评语,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
- ⑩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
- 胡适:《水浒传考证》,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五,清道光丁亥扶荔山房刻本。
- 明.天都外臣:《水浒传序》,见《水浒全传.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 明.张凤翼:《水浒传序》,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 明.吴从先:《小窗自纪》,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194页。
- 明.杨明琅:《叙英雄谱》,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 明.无名氏:《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见《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 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评语,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
- 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评语,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
- 清.王仕云:《水浒传总论》,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 清.王仕云:《第五才子水浒序》,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 清.龚炜:《巢林笔谈》,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 清.赏心居士:《续水浒征四寇全传叙》,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 清.梦痴学人:《梦痴说梦》,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
- 清.王韬:《〈水浒传〉序》,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328页。
- 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见朱一玄等:《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朱一玄等:《水浒传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4-155页。
- 清.金圣叹:《水浒传读法》,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贯华堂刻本。
- 道光戊戌陈氏刻本《桂宫梯》卷四《最乐编》,第386页。
- 《新青年》第5卷第6号。
- 《胡适文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 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 鲁迅:《集外集.序言》。
- 陈洪、孙勇进:《漫说水浒》,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4页。
- 王学泰、李新宇:《〈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为中国文学经典解毒》,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2-33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9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5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9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1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8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7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63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63-64页。
- 刘再复:《双典批判》,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69页。
- 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154页。
- 邓程:《〈水浒传〉主题新探》,《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 王前程:《怎样看待〈水浒传〉中的暴力行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刘坎龙:《论〈水浒传〉的“嗜杀”与化解》,《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崔茂新:《论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以〈水浒传〉为例》,《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 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42页。
- 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