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人生的突围与拘囿——论《水浒传》英雄叙事的背后Breakout and Limitation of Rebelling Life——On Something behind the Heroic Narrative of Water Margin
俞世芬
摘要(Abstract):
《水浒传》中恢弘壮阔的英雄叙事充满了男性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零星点缀的几个女性形象,颇有意味地呈现了古代文人对女性的刻板印象①。当这种刻板印象表现为一种性别刻板文化渗透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时,于刚柔相较中,作家的正统英雄观显露无遗,即智谋与勇武俱全的忠贞志诚之士,方显英雄之本色。然而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水浒英雄身上的闪光之处却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本文即以英雄叙事为触点,观照并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由此呈现的英雄叙事方式与英雄接受心理。
关键词(KeyWords): 《水浒传》;英雄观;刻板印象;英雄叙事;接受心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俞世芬
DOI: 10.16393/j.cnki.37-1436/z.2012.01.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普遍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特征的文化信念,它是以大量假定为某一性别的特性为基础的。(”怀特布雷德《小学教学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它反映了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因而性别刻板印象是文化建构的,它提供了一种“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帮助个体判断在一定的环境中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细分之下,性别刻板印象又包括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特质刻板印象。就前者而言,男性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女性则是“贤妻良母”。就后者而言,男性是“占主导地位的”、“阳刚的”、“有能力和魄力的”,女性则是“从属的”、“阴柔的”、“主内的”、“恭顺的”、“含蓄的”。
- ③[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正纯等译:《性别与气质》,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页。
- ⑤《易经》与《庄子》中都有如此内容的表述。